最年長的諾貝爾獎得主
啥?想第二次獲諾貝爾獎,有這個先例嗎?
當然有,事實上歷史上有四個人兩獲諾貝爾獎,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居里夫人,她獲得了1903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及191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。
所以這位老人的夢想絕不是空想,而他正在研究的東西當然也有潛力,讓諾貝爾獎的評委們青睞有加。
最關鍵的是,他的研究可能即將成為現實。
其實已不用我說出他的名字了,這絕對是地球上最勵志的一位老人家。
但我還是要說出來,用最崇敬的語氣,他就是去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阿瑟·阿甚金(Arthur Ashkin),獲獎時他已96歲,是有史以來獲獎時最年長的人。
光鑷之父
阿甚金獲獎的“作品”是光鑷,可以把激光當作鑷子來移動微小的東西,包括微觀粒子,以及各種生物,比如DNA、病毒、細菌、紅血球、海藻等,而且不會對它們造成傷害。
光鑷已廣泛應用於生物學、納米技術、光譜學等領域,導致生物物理學研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。
光照在你身上的時候,實際是有微小的壓力的,只是你皮粗肉糙,無法感覺而已。
但光既是波,也是粒子,自然可以對物體產生壓力。
意識到這一點後,阿甚金開始研究光子的壓力,堅信它可以拾取非常小的物體。
當他第一次在貝爾實驗室的激光下捕捉到小動物時,他的同事們都傻眼了。
看哪!阿甚金在捕捉蟲子,阿甚金在捕捉蟲子!他的同事們吃驚地大喊。
當然,你肯定看過《星際迷航》,光鑷就是牽引光束的初級版本,至於以後能不能傳送宇宙飛船,我們現在還無法想像,未來呢?未來誰說得清楚!
阿瑟·阿甚金因此被譽為光鑷之父。
聚光器
阿甚金1992年從貝爾實驗室退休後,獲准把他的所有實驗設備都搬回自己家裡的地下室,除了高功率激光器,因為他沒有那麼大的電力來運行它。
阿甚金開始解決地球上的另一個重大問題——廉價的清潔能源。
阿甚金要發明的是一種“聚光器”,他利用幾何學來捕捉並聚集光線,本質上是依賴反射式聚光管來增強太陽光,可以提高現有太陽能電池板的效率,甚至可以用更便宜更簡單的東西來取代它們。
阿甚金說,這些管子非常便宜,只要一分錢就能製造出來,所以他認為這項發明可以拯救整個世界。
阿甚金相信,一旦他的發明公佈,這項新技術將在全球範圍得到全面發展,為家庭和企業提供清潔廉價的可再生電力。
阿甚金最大的希望是,這項發明能為他帶來第二個諾貝爾獎。
不過現在,阿甚金還沒準備好和公眾一起分享這項發明,他希望他的成果能發表在《科學》雜誌上。
有人在揮霍年輕的生命,有人年已近百卻還在和生命賽跑——諾貝爾獎只授予活著的科學家,我們希望阿甚金老人家能夢想成真!